信用赋能未来社区建设的思考

( 来源:北方经济  作者:陈希颖、朱磊、陈海盛  发布时间:2023-08-23 )


      摘要:未来社区是继特色小镇、“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后,浙江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以信用赋能未来社区建设面临治理方式转变难、信用数据孤岛严重、信用应用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建议针对未来社区场景特征,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构建未来社区“1+X”信用服务体系。

      关键词:未来社区;治理方式;数据孤岛;信用赋能;“1+X”信用服务体系



一、引言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现代社会,信用是弥足珍贵的可变现“资产”,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应有之义。找准突破口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优化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营商环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公共信用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面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未来社区是继特色小镇、“最多跑一次”改革之后,浙江省又一项创新性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旨在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位。因此,探索将信用融入未来社区中,既可以解决社区管理中的痛难点问题,又为社区居民提供放心、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远亲不如近邻的良好邻里氛围。

      2019年浙江省公布了上城区南星街道八卦新村、湖州南浔頔塘社区等首批24个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名单,标志着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未来社区是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对区域经济单位的支撑和赋能作用,创新探索信用融入未来社区建设,对于更好防控风险、精准监管和输出服务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二、信用赋能未来社区建设遇到难点


(一)治理方式转变存在难度

      治理方式未来社区管理人员对信用治理概念、建设框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发展路径缺乏认识,不同部门责任权利分配不均,对在未来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晰,配套制度和政策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开展进度。一是未来社区事多人少。未来社区承担市场巡查、专项整顿、消费投诉、执法检查、统计报表等工作,但人员普遍紧缺,工作应接不暇,使得部分监管工作流于形式,只注重工作留痕,不注重工作实效。二是监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亟需提升。未来社区掌握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标准计量等领域专业知识人员普遍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信用意识不强。地方牵头部门对未来社区信用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不够清晰,对信用如何与各部门业务有机结合,要达到的怎样目标、解决哪些问题,深入思考探索不够,意见不统一,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市场主体对信用认识普遍停留在金融领域,诚信意识亟待加强。转变存在难度


(二)信用数据孤岛短期难以打破

      以信用为工具开展未来社区治理的依据主要是日常事务中积累的内部数据,对于外部数据尚未形成长效的共享联动机制,为了满足数据量的考核要求,各报送部门信息化程度不一,报送数据质量问题严重依赖于部门内部重视程度,尤其是税务、电力、海关等国家直属部门公共信用信息存在数据壁垒,难以直接获取并有效应用。由于信用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不同部门掌握的信用数据差异性较大,难以有效整合使用,包括信用主体基础信息、公共信用评价信息、红名单信息、荣誉奖励信息及各种不良信息等数据,总体由省级部门掌握,而目前数据下行通道尚未完全打开,对数据全面性造成挑战。部分未来社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相对落后,综合集成的信用智治平台较少,数据共享的技术对接基础较为薄弱。


(三)信用精准有效应用机制有待健全

      未来社区治理涵盖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城乡建设、综合执法、消费投诉等多类工作,监管力量与监管职能的严重不匹配导致出现事多人少、到处救急的情况。同时,未来社区管理以检查、督查等传统手段为主,数字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运用较少,现代化、智能化的手段不足,导致治理效能长期偏低。一方面,信用联合奖惩总体格局没有全面形成。一是惩戒措施多,激励措施少。失信问题难以根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信成本较低,究其原因在于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联合奖惩未实现真正落地。二是部门间信用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未来社区涉及的行业信用评价指标具有较大差异,守信信息和失信信息采集范围不尽相同,难以准确地评估各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影响了联合奖惩标准的社会认可度。三是部分领域信息共享不足,失信黑名单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待强化。四是信用联合奖惩工作缺乏法律依据。联合奖惩措施执行起来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与支撑,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敢用、不愿用和用不好现象。另一方面,与公共信用应用对应的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滞后。一是信用服务供需双重不足。信用服务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目前主要由技术人员推动,对业务理解和把握距离满足市场真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信用服务机构能力不足。信用服务机构相互间差异较大,市场化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信用服务机构规模有限、效率低下、合规性差,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低效竞争普遍,同时对政府依赖性比较强,不具备做大做强的核心能力。


三、信用赋能未来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针对未来社区场景特征,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构建未来社区“1+X”的信用服务体系,其中,“1”为一个基础库,即融合社区居民、社区商户、服务机构三位一体的信用信息库;“X”为若干不同场景的信用评估体系,包括社区主体信用评价模型、信用积分计算模型、社区管理模型等。开发微信端,设置信用动态、信用积分查询和兑换、信用服务、信用预警、信用论坛等多功能模块,实时发布、分享、交互社区内各类信用信息。同时,重点探索信用在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在未来邻里场景应用上,将信用元素融入邻里公约设计中,倡导诚信有礼的邻里秩序,以邻里贡献积分为基础,设计贯穿未来社区各场景应用的信用积分机制,建立社区主体诚信档案,对邻里互动、公益服务、慈善捐赠、共享空间等良好的信用行为给予信用积分激励。探索政府消费券发放在未来社区中的政策倾斜,对信用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居民,允许兑换一定额度的政府消费券,进一步扩大信用积分的使用外延,提升积分的市场价值。

      在未来教育场景设计上,探索在共享学堂、共享图书馆等学习空间,实现信用免押金或享有更多权限开放。在托育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等环节优先考虑信用积分较高的主体。依托青少年教育平台、共享学习平台等数字化平台,挖掘有价值的信用信息和收集参与主体的信用轨迹。

      在未来健康场景应用上,建立家庭医生、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人员及服务机构的信用档案和信用积分,实现服务前“亮分”机制。推进社区主体信用积分在优先服务、先服务后付费、免排队免结算中的应用。

      在未来创业场景方面,搭建社区“双创”空间,孵化共享厨房、共享餐厅、共享书吧、共享健身等空间,构建“信用积分换共享服务、共享服务换社会资源”的激励机制;在社区招商、特色人才引进中,探索“以信引商、以信落户”机制,优先考虑信用等级优良的主体;探索事前信用承诺机制,对违背信用承诺或被监管部门处罚的主体将在信用积分中扣分,情况严重的将被退出社区。

      在未来建筑场景信用应用领域,助力效率与人文交融的社区建设,构建建筑企业全流程信用监管体系,事前实施信用核查和信用承诺,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主体限制准入,信用等级较高的主体可选择承诺;事中开展抽查监督,对抽查情况良好的给予加分激励,对抽查情况不合格的进行扣分;事后形成信用档案、实施奖惩措施。

      在未来交通场景应用层面,倡导绿色出行的理念,对信用积分较高的主体在公交卡充值、智慧停车、新能源汽车租赁、车辆加油等场景进行激励,享受出行福利;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构建交通参与人信用数据的采集、共享、应用机制,基于交通大数据分析,提升交通执法精准监管能力和服务智能化水平。  

      在未来低碳场景信用赋能上,建立环保、绿色的生活理念,精确采集、记录、量化居民的绿色生活行为,严格记录垃圾分类中的不良信息。倡导社区居民通过闲置物交易“跳蚤市场”模式进行互动,将交易情况与信用积分挂钩,每完成一单诚信教育将累积一定的积分。  

      在未来服务场景信用应用中,依托社区智慧平台,探索在基本物业服务免费和增值服务收费、各类商业和服务配套优质供应商的推广、本土品牌的培育等领域挖掘信用应用场景,对不同信用等级主体采取差别化对待;创新研发各类信用产品,鼓励社区商户对信用积分较高主体在“信易贷” “信易购” “信易游”等方面进行激励。

      在未来治理场景信用应用方面,助力社区精细化治理,用信用解决社区治理中租赁信息不对称的痛点问题,建立租客、中介、房东的信用档案和信用积分,实现签约前“亮分”机制;依托社区基金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客厅等自治载体和空间,倡导多方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对参与人员进行信用积分激励,形成社区民情信息网。

附件: